为什么全国的大基建都被叫停了?原因很简单,没钱了,不能再像以前一样大规模搞不理性的基建了。以前各地都是以债谋发展,通过大搞基建,以此来拉动投资,从而驱动经济交出一张漂亮的成绩单。但是越到后面,基建的边际效应在下降。在以前,一块钱的投资可能可以创造 10 块钱的 GDP,但是现在一块钱的投资可能只能创造几毛钱的 GDP,那这样肯定是不可持续的。伴随而来的是中国各地的债务负担也越来越重,最明显的就是中西部的债务问题。很多地方都需要依靠转移支付来度日,自身的造血能力本来就差。一开始确实是要想富先修路,各地先把交通网络打开,但是没有其他产业支撑起来,政府还继续搞基建。你能想象桂林这个地级市能搞出九个高铁站,而深圳这个一线城市到现在也就建了四个。除了债务问题严重,现在各地的财政收入也在减少。今年上半年,全国的公共预算收入比去年减少了 2.8%,税收这块跌了 5.6%,但非税收入却涨了 11.7%。那非税收入是什么呢?一是政府基金收入,比如土地出让金;二是国有资本收益,比如国企上交的利润;三是行政事业性收费,比如办理各种证照的收费;四是各种罚没收入,比如各种违章违规的罚款。以前主要来源是土地财政,今年土地财政收入下滑非常严重。前 7 个月地方土地出让金收入 17763 亿元,同比下降了 22.3%,收入规模已经回到了 8 年前。1 至 7 月,293 个地级市中,土地出让金负增长的城市达到了 218 个,占比超过了 74%,有的地方负增长是 100%,也就是卖地收入为零。多个主要城市前 8 个月的卖地收入都比去年同期低了很多,比如成都、广州等城市直接腰斩了。各地为了提高财政收入,确实也是绞尽了脑汁。收入下降的同时,支出却在继续增长。今年前 7 个月,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同比增长了 2.5%,财政收支缺口达到了 1.98 万亿,而去年的同期收支缺口才 1.23 万亿,收支缺口扩大的速度有点大了,同比增加了 60%。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